第485章 议功火铳匠(2 / 2)

我是正德帝 吾观复 2259 字 17天前

朱厚照便道:“仔细说来。”

王琼于是道:“首辅所言,固是持重老成之论。然臣以为,此一时彼一时也!佛郎机铳,非寻常火器可比。其铳管长而膛滑,射程倍增;子铳预装,可速射连发,远胜我朝旧有碗口铳、手把铳。北虏南倭,窥伺天朝,所恃者弓马舟楫之利。前大同、宣府俱退鞑虏,壮大明军威,虏闻风丧胆!可见,装备其铳,乃强兵固国之要务,岂能以‘小道’视之?杨三、戴明督造有方,匠役等亦属勤谨有功,若不行赏,恐寒了匠作之心,日后谁肯尽心竭力,为朝廷制此神兵?”

王琼心中明镜一般:毛介夫太过迂阔!眼下九边烽烟未靖,东南倭患未平,能杀敌保国的便是好东西!张忠此人虽为内宦,三虎之一,然监军京营,识得火器厉害,此奏倒也算在点子上。况且这里面没有杨一清的意思吗?些许赏赐,若能换来更多犀利火铳,值当得很!他深知皇帝对边患的忧虑,故句句扣在“强兵固国”四字上。

乔宇、王宪、张仑三人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皆默然垂首。乔宇老成持重,不欲在两位辅臣争执中轻易表态;兵部上疏王宪素知毛纪、王琼秉性,不愿拂逆,况且兵部是同意,于是他也不愿发声;英国公张仑更是深知该赏,但是顾虑如今朝野议论,于是采取屏息静观。

暖阁内一时静默,只闻更漏滴答。

忽然,夏言出班道:“臣夏言冒死以闻!”

朱厚照寄予厚望的王宪、张仑没发声,反而深陷舆论风波的夏言出声了,于是道:“卿自管讲来。”

夏言于是道:“首辅以名器为重,次辅以国威为念,皆老成谋国之言。然臣窃以为,首辅虑及士风诚是,次辅所言强兵亦切中要害。如何两全?臣斗胆进言:赏,当赏!然赏之有道!百户杨三、戴明,督造有功,循例升赏即可,此乃职分。至于那五十四名官匠,其巧思妙手,化外夷之利器为我所用,此功非同小可!岂能以寻常匠役劳绩视之?臣恳请陛下特降殊恩,不拘常格,或擢其匠籍,授以低阶武职虚衔;或赐予重金,并荫其一子入官学。使其知朝廷重其才、惜其功,则天下巧匠必闻风而动,争献其能于我大明!此乃激励实学、富国强兵之良策!”

夏言心中腹诽:若无火器,何以守城?若无这等‘小道’,边关将士拿什么去挡鞑靼铁骑?毛公所执,未免胶柱鼓瑟!陛下锐意图治,此正破格用人之时!”

再说,我反正没有名声可言了,无所谓了。

我是正德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