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吴淞铁路协商之议(1 / 4)

苏泽被请到了内阁会客偏厅。

“南京送来的请愿书?江南士绅请修吴淞铁路?”

让京师朝廷没有想到的是,北方各地都还在为了铁路纠结踟蹰的时候,江南竟然跳出来请修铁路。

这条铁路的路程比房山铁路还要短,就是从松江府城到松江府的港口吴淞口,全程大概只有房山铁路的一半。

江南士绅请修吴淞铁路的原因也很简单,松江府是江南丝绢棉布的集散中心,但是从松江府到吴淞口海运出港,这段五十里的路上运输拥挤淤塞,严重影响了丝绢棉布出口的效率。

所以从房山铁路开始兴建的时候,江南士绅就开始关注,在得到了的房山铁路的具体运营情况后,江南士绅也提出兴建铁路。

甚至不仅仅是兴建,这份应天巡抚衙门送来的请愿书中,就连资金都已经募集好了,江南士绅已经承诺认购十万银元,建设这条铁路。

甚至这份请愿书,连铁路道路勘探都做好了,从松江府城到吴淞口,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唯一的难点就是有几条小河需要跨越。

苏泽看完只能感慨,江南这个地方怎么能不繁荣。

一流的人才储备,风调雨顺的气候,这简直就是天选之地。

北方兴建铁路最大的难处就是山地。

房山到京师还算是好的,如果要兴修前往宣府(张家口)的铁路,山地的线路就没办法通过。

在发明高性能火药解决开山问题,蒸汽机头出现之前,前往宣府的铁路是注定无法建设的。

江南就没有这样的问题。

到处都是平原,这里建设铁路不仅仅成本低,运行也更加的平稳。

除了铁路之外,还有黄金的长江运河航道,长江出海口还有太仓、吴淞口这个天然良港。

这里的条件,天生就是给工业准备的。

工业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越来越精细的分工。

只有越来越精细的分工,生产才能更高效,而这些精细分工外,就要求畅通的物流。

否则你生产的东西,需要极高的成本才能运输出去,刚起步的工业化如何能竞争过人力?

苏泽在北方搞了这么半天,夯实北方的基础建设,也比不上江南天然的条件。

而现在江南的士绅,也比北方士绅更精准的看到了铁路的价值,直接豪掷十万银元,抢着修建大明第二条铁路。

雷礼等苏泽看完,这才开口问道:

“子霖你怎么看?”

苏泽立刻说道:

“雷阁老,这是好事儿啊。”

“南直隶请修铁路,连勘探和募资工作都完成了,朝廷自然应该准其所奏。”

雷礼看向苏泽。

从苏泽入仕以来,他在江南士绅中的形象一直很割裂。

他是苏州府的进士,不少好友也都是出身江南,按理说他这样的后起之秀,应该得到江南士绅的鼎立支持。

但是苏泽的几个大政策,都没有带上江南,也就是说他从没有为家乡献策。

开海奏疏选的是山东的莱州,吏科试等改革也是山西山东两省。

而且苏泽主张开征商税,这个观点也一直被江南士绅抵制。

明明是江南的读书人,却事事帮着北方,这是江南士绅暗中对苏泽的评价。

只是苏泽似乎也不在意这一点。

不过雷礼还是隐约明白苏泽的用意。

南北平衡,是大明政治的暗线,苏泽这么做,是为了平衡南北的实力。

试想一下如果铸币所设在江南,那大明会是什么样子?

苏泽似乎明白了雷礼的疑惑,继续说道:

“江南是我大明的财赋重地,朝廷又岂能不顾江南士绅的请愿?”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