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碍眼,也怕闹出些事来。这郭顺…… 是个什么人物?自愿献宅?倒难得。只是……”略一沉吟,又眯着眼看了眼公文,心里盘算:武定侯府就在左卫隔壁,这事能跟他没关系?可公文上写得冠冕堂皇,兵马司的勘报虽说含糊,也没说不行。若是因自己多心驳回,惹得那位圣眷正隆的武定侯不快…… 念及此又想到当时因为陕西织造的事惹的皇帝不痛快,心里一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旋即拿定主意,语气里添了几分肯定:“既然卫所说得窘迫,又有良民自愿献宅分忧,兵马司勘报也没说不妥。这既是体恤军士、显朝廷仁德的事,也是百姓忠义的念想,成了倒也是桩美谈。李侍郎,你看呢?”
李侍郎闻言立刻明白了尚书的意思,忙附和着,脸上堆起恰到好处的笑:“部堂大人说得是!下官也觉得这事可行。一来解了卫所的急,二来显了圣天子的教化,三来这郭顺献宅,也能当个体面榜样。况且,以宅换署,不花国库一分钱,对朝廷来说,实在是百利无害。王指挥的请求,合情合理,该准。”
席书闻言心里最后那点疑虑,被李侍郎这番 “合情合理”“百利无害” 说得烟消云散。暗忖:郭勋虽在隔壁,但公文手续齐全,自己按规矩办,纵有些牵扯,也说得过去。毕竟工部的本分是营缮,解决卫所的难处才是正理。至于那宅子是不是真 “宽敞轩亮”?兵马司都勘过了,想来差不到哪儿去。
于是便提笔蘸了墨,不再犹豫,在公文上工工整整写下批语:既如此,就依王琬所请。拟个本子奏明圣上,说清卫署的实情和郭顺的忠义,请旨准他们互易。赶紧办。
李侍郎躬身应着,心里的石头落了地,还透着点办成 “好事” 的轻松:“遵部堂的谕!下官这就写个本子,送司礼监!”
堂外的蝉还在拼命叫,堂里这桩日后掀起大风波的交易,就在这看似合理、实则轻率的 “合情合理” 里,落了定。
席书端起凉茶喝了口,倒觉得今儿的暑气,似乎也没那么难熬了。
我是正德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