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罢相(1 / 5)

风流大宋 林二虎 6278 字 10小时前

正在江南的高俅,与秦刚达成默契后,直接留在了江宁府,既可以更好地控制地方,又可保持与京城的及时联系。

在梅溪镇受挫的王禀伤愈之后,他在京营的手下也被陆续赎回,士气极其低落,但是安排驻扎在江宁县,做些盘查谍探、弹压百姓的活是一点儿也没问题。

别人到这里多是休息享福、四下闲逛也是做些样子,但王禀却是一本正经地认真巡察,结果还真就被他们查到了一些近期在江宁这里搜集情报的密探。

一经审问,竟发现他们是同一伙人,而且主谋者还不是两浙那边的叛军,居然会是隔着大江北面的和州知州吴储。他们声称,吴知州自从知道了两浙那里叛乱,朝廷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到了南边,他就想趁着这样的机会,一旦前线有变,他便可以发兵过江,进入江宁城后,自立称王。

一开始王禀还不相信会是这样的结果,叛乱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会是如此草率?不过,几个探子审问下来的结果如此地一致。于是,在请示了高俅之后,王禀带了七八名手下,决定亲自过江前往和州城里探察探察。

为保险起见,王禀先去了城外的当地禁军军营,出示高太尉签发的军令之后,发现这里留下来的禁军都还能听令,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立即点起两百兵马直接入城,直奔州衙。说来也是这王禀此次的运气实在太好,知州吴储与他的兄弟朝散郎吴侔、还有在背胉游说鼓动他们的张怀素正在后室密谋,一同参加的,还有当地的士大夫名流邵章、杨公甫等人。

王禀带领一队禁军冲进来,一举便将他们全部擒获,同时还在现场就直接搜到了造反的计划、旗帜、甚至是计划称王之后的仗仗等证物,相当于人赃俱获。

这个张怀素,也就是之前曾到高邮游说秦刚不成的落魄真人,也是在京城里的无量子、无忧子的师父。他除了频频在京城那里结交达官显贵,并攀上了蔡京等人之后。还一直在江南一带活动,寻找其他可以鼓动之人。他到了和州,遇见吴储之后,又把同样的话术与手法再用了一遍,没想到收效极佳,立刻被吴氏兄弟奉为上宾。而和州与江宁城隔江相望,于是他们便开始密谋如何渡江后控制江宁府,并在这个据他说是虎踞龙盘、有王兴之气的地方开始称王自立的计划。

直到最近,东南形势突变,半路杀出来个元符太子与流求叛军,然后江淮东路、两浙路等地宣布自立,江南两路的大多数禁军都被抽调前往南边前线,他们便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张怀素提出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计策,认为江浙一带的叛军实力不错,就算是不一定打得过平叛的官军,但也必定会让南征官军吃上不小的亏。所以,他们此时应该派些探子潜伏在江宁府,进行及时关注。一旦官军全部南下与叛军打得难解难分之时,他们便可以趁机发难,从和州起兵过江,拿下江宁府,在这个具有帝王之气的金陵城称霸建业。

而这一天,由于前段时间派去江宁的探子始终没有回报情况,他们便都聚在衙门后院商量着对策,却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被王禀带人给一网打尽了!

和州隶属淮南西路,王禀虽是禁军的京营将领,也得按章办事,便吩咐手下将查抄出的所有证据以及相关人犯一并押送至在寿州的淮南西路提举刑狱司,而他自己则带了相关情况迅速赶回江宁向高俅汇报。

高俅得知之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谋逆虽是大罪,但是像吴氏兄弟与张怀素这种在“八字还没一撇”阶段就被揪出来的,实在没什么价值,待到江淮西路的提刑司基本核实清楚之后,便就可以押送至京城,交给大理寺进行终审定罪。之后,该抄家的抄家、该灭族的灭族,没什么好说的。只是这件事情,也可以算作为王禀这次南下时,顺手立的一件小功罢了。

但是,没想到王禀前脚刚汇报完离开,胡衍便立